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,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

以后再说X
NEWS

维企视界

维企视界

穿过史家胡同

作者:贺祖来 发布时间:2020-08-09 18:57:47点击:39

胡同,是指城镇或乡村主要街道之间的通向居民区的小街道。在南方一般称为“里弄”“巷子”。在各地的胡同中,最具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当然得属北京的胡同了。紫禁城周边,大大小小的胡同从东至西顺次排开,鳞次栉比。北京到底有多少条胡同,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。北京有句俗语:“有名儿的胡同三千六、没名儿的胡同赛牛毛”。这些古老的胡同见证了帝都数百年风云变幻人世沧桑,形成了北京胡同独特的文化魅力。

史家胡同东口

去年疫情出行严重受限,出差尤其困难。周末也无处可去--几乎所有的景点都是关闭的。疫情之下当然也不适合呼朋引伴喝酒神侃。幸好还有一个地方永远是不封闭的,那就是北京的胡同。某个夏天的周六,我决定去史家胡同走走转转,实地考察一番。之所以选择这条胡同,一是因为距离住处近,骑自行车十多分钟可到。二是名气大。史家胡同素来有“一条胡同,半个中国”的美誉。了解胡同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走路。从东城的朝内南小街史家胡同东口拐入这条只有七米宽的巷子,两边绿树成荫,左侧整齐地停着一溜小车。在胡同中漫步,没有了朝内小街上的热闹喧嚣,心情也立刻安静平和。不时可见一些穿着背心摇着扇子的大爷或者大妈在门口路旁闲聊,一口京腔京韵。小巷是单行道,主要交通工具是三轮车、自行车。偶尔也有小汽车从西向东缓缓驶过。


史家胡同博物馆

史家胡同博物馆

史家胡同24号院,现在是史家胡同博物。这里原来的主人是素有“民国三大才女”之称的凌叔华。这是一座两进的精致小院,为凌叔华的父亲——清末大员直隶布政使凌福彭所建。布政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长,由于是直隶布政使,比一般的省长地位又要高些。前院进门左右两边各一棵高大的柿子树,枝叶繁茂遮天蔽日,给夏日树荫下这几间灰砖落地的瓦房带来清凉。连廊上挂着两个鸟笼,不知是否是当年的摆设。站在院子里,清风徐来吹得树叶沙沙作响。博物馆一共有八个展厅,前院正房是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主展厅,墙上的图片文字记录了这条700年胡同的沧桑变迁。展厅中间陈列着玻璃隔着的一大片的沙盘,也就是史家胡同的全景。这一片沙盘有21平米,完整地复刻了1959年史家胡同的概貌。由于胡同里的大多数四合院都紧闭大门,我们只有在这里才得以看到胡同里各个四合院的全貌。


史家胡同博物馆前院

这座小院原来是凌家大宅子的后花园。凌叔华出嫁时,父亲凌福彭将其作为嫁妆送给了她。凌叔华十二岁即被父亲安排去了日本留学,回国后又得到辜鸿铭、周作人、胡适、张大千等人指导,文学与绘画方面的造诣颇深。素有民国“三大才女”之称凌叔华将这个后花园作为自己的书房,当年陈西滢、徐志摩、胡适、周作人、沈从文等是这个书房的常客,凌叔华还在这里接待过来华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。“小姐的书房”在20-30年代北京的文人圈中,风光之盛一时无俩。大概在十年后才有了林徽因的“太太的客厅”。

凌叔华与陈西滢结婚后,两人还一直在这座花园里居住,直到30年代凌叔华随丈夫陈西滢定居国外。难忘旧友的沈从文时常还来史家胡同他们的旧居探望。十几年后沈从文在给凌叔华的信中说:……又到院中走走,柳树虽未发青,但枝条在阳光下摇摇曵曳,像是当真不久春天会来。。。

史家胡同51号院

史家胡同51号院

史家胡同博物馆出来,继续往西大约三百米的样子,便来到了一座门牌号是51号的大宅子。这是一座典型的官邸式四合院,大门是有着深深的门洞象征着权势地位的广亮门,两扇厚厚的红漆大门。这里曾是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私邸,后来成为章士钊先生的住宅。1960年,周恩来请文化名人章士钊一家搬进史家胡同51号四合院居住。章含之随父亲从东四八条搬到了这里。章含之女士在其著作《跨过厚厚的大红门》中,记录了她在史家胡同51号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,字里行间渗透了她对这座宅子的深深眷恋。由于章含之的关系,后来这里还住过章含之的第一任丈夫北大教授洪君彦、章含之女儿洪晃、章含之第二任丈夫外交部长乔冠华。2008年章含之去世后,外交部要求家属从史家胡同51号院腾出。据说洪晃与外交部还打了一场官司,后来是调解结案:外交部补偿院子修理费90余万元,家属搬离史家胡同51号。这座宅子于是又成为了外交部的家属院。后来我有几次经过那里,厚厚的大红门从来没有打开过。

邓颖超题写的"好园"

好园

史家胡同51号往西走二十米,又是一座大红门的宅子,大门上面的横匾上有邓颖超题写的“好园”。大红门紧闭,前面两侧各有一道撇山影壁,门前是一对石狮子。走近看门牌号是史家胡同53号。透过门缝中往里瞅,看不到什么独特之处,就一普通院落。查了一下资料了解到,这是一座三进院。最早的住户是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,据说后来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。清末状元洪钧与他的小妾——中国十大名妓之一的赛金花也住过这里。民国时期这里住过国民党的张治中将军和范汉杰将军。70年代,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搬到这里的后院居住。粉碎“四人帮”的决策也应当是他在这里与叶剑英等人商定作出。解放后,这里一度是全国妇联的办公场所。作为全国妇联主席的邓颖超题写的“好园”,“好”即“女子”,与妇联工作相通。全国妇联早已从这里搬到别处办公,现在的史家胡同53号估计也是这家单位的家属院了。

史家小学

史家胡同53号再往西走,快到西四南大街的西口有一座59号院。59号院的原址最早是明末清初著名将领史可法的宗祠。有人说史家胡同正是因为这座宗祠命名,其实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明嘉靖年间甚至还早就有了“史家胡同”的名称了。59号院,一座看起来并不显眼的大门,上面有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“史家小学”几个遒劲雄健的金色大字。史家小学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小学之一。小学高年级部已经迁走,现在还在这里上课的是史家小学低年级部。

胡同里的史家小学


几百年来,史家胡同59号院一直与“教育”渊源颇深。清雍正年间,皇帝下旨在这个院落修建“左翼宗学”,作为皇族宗室的子弟学习。所谓左翼宗学,是八旗子弟中“左翼”的宗室学校,左翼宗室子弟可以在这里读书学习。

1909年,美国将“庚子赔款”的多余赔款共计1195万美元退回中国。清政府最终决定,将庚子退款全部用于教育。其中一部分用于派遣留美学生,另一部分则开办清华大学的前身---“留美预备学堂”。清政府一共举行了三次赴美留学生的考试。两次在位于史家胡同59号的游美学务处进行,一次在留美预备学堂进行。考试极为严格,一共录取了180名赴美留学生。多年以后胡适对这次考试的回忆:“那一天,有人来说,发榜了。我坐了人力车去看榜,到史家胡同时,天已黑了。我拿了车上的灯,从榜尾倒看上去(因为我自信我考的很不好),看完了一张榜,没有我的名字,我很失望。看过头上,才知道那一张是“备取”的榜。我再拿灯照读那“正取”的榜,仍是倒读上去。看到我的名字了。。。”

这些从史家胡同59号走出去的赴美留学生,他们的名字后来都广为人知:清华大学校长、著名教育家梅贻琦、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、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、现代语言学之父、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。。。多年以后他们学成回国,在中国的教育、科学、文学等诸多领域内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当年的莘莘学子从史家胡同走出赴美留学,是他们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,也是整个中国国运的重大转折。他们为未来的中国在教育、科学、文化等许多领域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史家胡同59号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教育真正的起点。

史家胡同西口消失的“京华烟云”

从51号院对面的朝阳门少年之家至史家胡同西口南侧,是一溜的西式楼房,与胡同东口过来一路所见的古朴庄重的四合院风格迥异,显得很不协调。据说这里是已经消失的一大片院落。2000年左右,北京联通在东四南大街东侧史家胡同至干面胡同之间盖楼,拆掉了这个地段上的多个四合院,建起了现代的西式大楼。从此,相传这消失的院落,原来叫“京华”,乃明代官学的遗称。这里的“京华”与林语堂先生的小说《京华烟云》是否有某种联系,不得而知。如今,“京华”的原址上几栋西式建筑拔地而起。昔日的“京华”如今成了“烟云”。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史家胡同不再完整,令人不胜唏嘘。


史家胡同博物馆内1:100的缩微图

史家胡同住过的名人

除了上文介绍过的几座四合院的主人外,史家胡同还住过许多名人。比如,东口的史家胡同1号,住过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。他的代表作《有的人》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,我到现在还能背诵。紧连着的2号院,《红旗》杂志副主编胡绳就住在那里,当年气势恢弘的《红旗》发刊词都是出自他的手笔。1982年,胡绳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,负责起草了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和1982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。不知道这两部份量极重的文件是否是在史家胡同的2号院酝酿起草。

再向里走是史家胡同20号,1952年,北京人民艺术剧院(俗称“老人艺”)在这里。“老人艺”的艺术大家曹禺、欧阳山尊、于是之等都在这条胡同居住过。话剧《雷雨》《茶馆》《骆驼祥子》等许多难忘的经典,都是在这里创作完成,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戏剧的朝圣之地。这条胡同居住过的名人还有很多,像傅作义、卫立煌、徐向前、荣毅仁、李天佑、王炳南等。一条胡同里住过如此之多的社会名流,在北京的几千条胡同中极为罕见。

史家胡同西口

从朝内南小街进入史家胡同东口,走走停停一路向西。位于史家胡同24号的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,不能错过,必须进去瞻仰感受一番。胡同里其他的四合院大多是“雨打梨花深闭门”,只能在外面驻足观赏。无论如何,有俩小时也足够穿过这条700多米老胡同。到胡同西口就算走完了,前面就是东四南大街了。史家胡同西口的宣传墙上有一行字:一条胡同,半个中国。

从东口走到西口穿过史家胡同,就是在穿过厚重历史,穿过岁月沧桑。胡同里的人物连同他们的故事,在岁月长河中已经流向了遥远。人间乐事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。历经700年风雨沧桑的史家胡同像一位历史老人,安静平和地注视着从各地慕名而来的客人。
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热线电话

13520198355

上班时间

周一到周五

公司电话

010-58196036

二维码
线